冯德英与于得水

发布日期:2022-04-07点击量:2990信息来源:原创

冯德英简介

冯德英, 1935年生于山东乳山,中共党员。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全家都投身于人民革命斗争。少时读了5年小学,当过儿童团长,深受战争年代斗争生活的熏陶和教育。1949年初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有机会在几年间读了大量中外文艺作品和文化读物,历任华东军区空军司令部报务员,中南军区空军司令部通信营电台台长,武汉军区军指挥所排长,武汉军区宣传处助理员,空军政治部创作室创作。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1953年开始发表作品。 1954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苦菜花》,经两年多刻苦写作,出版后被译成日、俄、英等文本。曾任空军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员,后任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泉城》主编等职。还出版了长篇小说《迎春花》、《山菊花》(获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首届优秀长篇小说奖),长篇三部曲《大地与鲜花》第一部《染血的土地》等,另有一些短篇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冯德英的“三花”长篇系列集中反映了胶东半岛人民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革命斗争,情节起伏跌宕,语言清新流畅,性格描写细腻生动,具有抒情乡土的特征。《苦菜花》中的《春潮》还被编入了语文教材中。

  冯德英与于得水

于得水是冯德英小说中的人物原型,也就是《苦菜花》中于得海团长、《山菊花》中于震海队长的原型。冯德英从记事时起,就愿意听关于于得水的近乎神话的英雄故事。193112月,地处胶东半岛的文登县诞生了第一个中共小组,随后革命的火种迅速向四周播撒。尤其是在远离文登县城、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昆嵛山、天福山一带,共产党的活动发展得最早,速度也最快。后来,冯德英怀着敬仰的感情,在小说中以于得水的事迹塑造了于得海团长的形象。于得水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一段段为胶东人民广为传颂的传奇故事,后来不仅被写进了小说,还搬上了银幕。苦菜花近期又拍了电视剧,传奇动人的故事在延续。

1958年夏,组织上派冯德英帮助于得水同志写一本他革命经历的回忆录,冯德英终于见到了这位英雄,并和他相处了不少日子。据冯德英回忆,于得水同志对整理回忆录的任务极其严肃认真。由于多年的艰苦战斗生活,特别是他负过七次重伤,腰脊椎骨被打断,头上还留有弹片,血压很高,头疼病时常发作,再加上都是几十年前的事情,回忆起来极其困难。但为了完成党的工作,于得水同志整天苦思冥想,常常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他都一丝不苟,反复回忆,力求准确。更使冯德英感动的是,这位当年驰骋敌阵、敌人绘图画影缉捕、悬赏重金一千大洋的于得水,谈起过去的一切,想起那些牺牲了的战友和同志,想起那些流血舍命掩护他的人民群众,常常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他很少谈自己的事迹,总是讲那些和他一同战斗的人们,特别是革命烈士。他讲的最细致的是为革命不惜一切的老大爷、老大娘、大叔、大婶、兄弟姐妹……每当讲到这些,他总是含着热泪说:“我于得水能活到今天,都是这些好人的命换来的啊,我烂了骨头也忘不了胶东的人民!

于得水事迹

冯德英告诉笔者,于得水同志保存有一张长长的单子(本子),上面列着近(140)百个人名和地址。每月领来薪金,他的家属就照着名单上的地址忙活:给这个人寄多少钱,给那个人寄多少钱;给这家老人寄双鞋,给那家的儿子寄床被面;给这家姑娘寄几本书,给那家刚生孩子的媳妇寄几斤红糖……常常是,寄走了钱和东西,剩下的仅够全家精打细算的生活费。有时不够,就得去借债!

2005年5月,安徽省在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举行了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抗日英雄于得水铜像揭幕仪式,并邀请冯德英参加,冯德英在致词中讲道:“你们这个举动表明,为人民、为民族作出了牺牲贡献的人,在哪里都会得到地方政府的尊重,得到人民的敬爱。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国家级森林公园 | 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 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关于我们

电话:0535-4693307 / 0535-4693388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昆嵛山国家森林公园

  • 海上仙山之祖昆嵛山

Powered by 烟台简单网络 2011-2021 烟台网站建设公司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