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嵛山麻姑文化简介

发布日期:2022-04-07点击量:8587信息来源:原创


一、姑余山

姑余山位于昆嵛山主峰泰礡顶的北麓,其主峰的海拔高度为355米。此山姑余之名,得之于麻姑于此修行得道升仙的历史故事传说。

姑余山峰峦秀拔,林木茂盛,山上奇石玲珑,殿宇相重,层台绀殿嵌于岩下,如鸾凤展翅欲翔,似青龙昂首而舞。至今在姑余山上,仍然保留了麻姑冢、麻姑洞、麻姑庙、麻姑梳妆阁等许多仙踪遗迹。

姑余山是我国麻姑文化的最早发源地,其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不但体现了昆嵛山宗教文化的演变,也是昆嵛山地区经济交流以及民俗信仰变迁的一个缩影。

二、古籍中有关麻姑传说的记载

最早麻姑事迹的记载,见于元代于钦《齐乘》一书中引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道家人物左慈所著《仙经》书中的一段话:“姑余山,麻姑于此修道上升,余迹犹存,因名姑余。”

这说明,至少在距今1800年前的三国时期(220~280),昆嵛山的麻姑传说故事,就已经广传大江南北了。

使麻姑形象初步丰满起来的奠基者是晋代(265420)著名神仙家葛洪。在魏晋时期神仙文化昌明发达的时代背景下,葛洪根据“先师所说,耆儒所论”,博采诸子百家之书,把那些漫无通绪的传说加以糅合、提炼,描述出一个个活生生的神话人物,建构了一个较完备的神仙谱系,而麻姑便是这个神仙谱系中最为丰满的女仙之一。

宋《太平广记》引葛洪《神仙传》书中麻姑条:“汉孝恒帝时,神仙王远下降胥门蔡经家,教其尸解,复遣人召麻姑相问。麻姑至,蔡经亦举家见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于顶中作髻,余发散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日,不可名字,皆世所无有也。”继言:“(麻姑)入拜方平,方平为之起立。坐定,召进行厨,皆金玉杯盘无尽也。肴膳多是诸花果,而香气达于内外。擗脯而行之,如松柏灸,云是麟脯也。麻姑自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昔,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行复扬尘也。’”后文又记:“麻姑欲见蔡经母及妇侄,时弟妇新产数十日,麻姑望见皆知之,曰:‘噫!且止勿前。’即求少许米,得米便撒中掷地,视其米,皆成丹砂矣。”

后世广为流传的“沧海桑田”、“蓬莱清浅”、“大海扬尘”、“撒米成珠”、“骚着痒处”的故事和成语即源于此。

魏文帝曹丕所著志怪小说集《列异传》中记曰:“神仙麻姑降东阳蔡经家,手爪长四寸。经意曰:‘此女子实好佳手,愿得以搔背。’麻姑大怒。忽见经顿地,两目流血。”

从文中麻姑的女儿身和“麻姑鸟爪”的外貌记述来看,神女麻姑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远古时期女性崇拜与神鸟图腾崇拜的痕迹。

唐颜真卿《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宋代类书《太平广记》均载录有麻姑事迹。

宋《太平广记》载:西王母宴会周穆王、汉武帝,麻姑弹筝,谢自然击筑,丁令威唱歌,王子晋吹笙以和。

元全真派高道赵道一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言:“按道书云,则知麻姑浩劫之高真,乘运应世,有自来矣。”文末曰:“宋真宗政和间,宠褒麻姑为真寂冲应元君,宁宗嘉泰间,改封虚寂冲应真人。”进一步对麻姑进行了褒扬封赠。

清吴任臣撰《十六国春秋》记:“梦渡水登山,见金银宫阙,云是方丈山,女仙数十人,一人曰麻姑,相结姊妹,授以琵琶数曲,自是数夜一遇,岁余得百余曲,其尤者有独指商,以一指弹曲。后梦麻姑曰:‘即当相邀’,明日,庭中有云鹤音乐,……”至此,麻姑又成为一个善为音乐的女仙。

三、道教对麻姑的崇祀

中国的神仙文化是与道教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民间诸神往往是道教中的仙真,麻姑就是这样的一位人物,她既是中国道教谱系中著名的女仙,同时又是一个妇孺皆知的神话人物。

自葛洪《神仙传》流布之后,麻姑便逐渐成为了天上神人,道教所祀奉的元君、女真。前蜀杜光庭《墉城集仙录》称:“麻姑,乃上真元君之亚也。”确立了麻姑与太上老君的渊源。杜在排列女仙位次时,把麻姑仅列于圣母元君、金母元君(西王母),属于地位较高的女仙。

自魏晋以来,道教就开始不断地把适合修炼的名山洞府以麻姑来命名,随之而来的是在山东、江西、安徽、四川、湖南等地都相继出现了不少麻姑遗迹。如江西南城麻姑山、安徽宣城麻姑山,皆因相传麻姑在山中修道而得名,各地都建有仙坛、丹灶等遗物。四川灌县青城山有麻姑洞,湖南衡山有麻姑仙景,相传也留有麻姑仙迹,道教在这些以麻姑为名的修炼场所建坛立庙,祀奉麻姑,从此确立了麻姑在南北道教中的信仰与崇拜。

入宋后,道教大兴,使得麻姑在宋代有了一个长达十个字的封号。这标志着麻姑由普通的民俗信仰开始上升为国家崇祀时期,也标志着麻姑信仰正式在昆嵛山地区予以确立。许多的道士、女真等开始在此炼养修道,并在道教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祈禳斋醮法式,其香火不绝如缕,延续千年。

在上述道教洞府名山中,以山东牟平昆嵛山的流传历史为最早,至今所存的遗迹也较多;以江西南城麻姑山祀奉所延续的时间为最长,在江南的声誉也较著。这两个地方在全国的影响也最大。唐代以后,江西南城麻姑山成为中国南方天师道的一个活动中心,而金元全真教兴起后,山东牟平姑余山则成了全真教在昆嵛山的一个重要宫观。姑余山的麻姑崇祀建筑大约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创建的。

麻姑被认为是消灾避祸、保境安民、庇护百姓的神仙和健康美丽长寿的象征。她驾龙乘云,翱翔于名山之间。其外貌若妙龄少女,长发垂腰,顶中作髻,锦衣绣服,华丽无比。年龄看似十八九,实际年寿无限,具有长生不老的本领。

四、麻姑的民间传说

随着麻姑这一道教神祗的影响日益扩大,道教中的麻姑传说得以广泛流传民间,在其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又对麻姑事迹继续进行踵事增华,加以渲染。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神话与传说。

明清以降,麻姑传说影响较大的除了上面的沧海桑田、掷米成珠外,还有麻姑食茯苓飞升、麻姑拾薪、麻姑献寿等三则。

1)“麻姑食茯苓飞升”的故事讲述了麻姑与其嫂至山中采药,偶于大松树下掘得婴儿状茯苓,回家后,其嫂于锅中烹煮,恰被邻居有事叫走,麻姑年少好奇饮其汁殆尽,食后飞升。这个故事显然与道教的服食仙草丹药的观念有关。

2)“麻姑拾薪”的故事则说,麻姑与其弟入山拾薪,惟姑独往得薪甚多,其弟怪讶,便跟踪其后偷偷观察,见麻姑宴坐林间,众鸟衔薪而至,不劳而获。终为其弟所知,后姑知神异已泄,遂弃家仙去,莫知所至。

3)“麻姑献寿”的传说,不仅流传广,而且影响大,也是麻姑长寿文化的又一个标志性产物。相传农历三月三,是住在昆仑山上的神仙西王母的寿辰,麻姑在降珠河畔用灵芝釀成仙酒,带到蟠桃会上,献给西王母。

通过这个传说,麻姑又与神仙谱系中赫赫有名的西王母搭上了关系,成为西王母神话传说系统中的一个角色,使得美丽神奇的麻姑传说越传越广,越来越深入人心。

从此,麻姑成为健康长寿的象征。此后,我国不少地方出现了妇女祝寿时送麻姑献寿图、春节贴麻姑年画的习俗。在民间绘画和工艺品中,多出现麻姑画像。

此类麻姑形象,皆长发垂腰、衣裾飘冉,端庄俊秀、含眸凝睇,麻姑或腾云、或骑鹿、或旁边伴以飞鹤,或饰以青松,具有一种古朴典雅的神韵和难以言说的魅力。

五、昆嵛山——麻姑文化的发源地

考证目前全国各地的史料典籍,可以知道,最早记载麻姑传说的是三国左慈的《仙经》,书中明确说明麻姑出自昆嵛山,同时还特别指出:“后世以姑余、昆嵛声相类,而讹为昆嵛,然今东夷人止名昆嵛。”说明姑余山是比昆嵛山更早的名字。

最早考证麻姑传说起源于昆嵛山的是元代地理学者于钦。他在考察了昆嵛山的麻姑遗迹后,在《齐乘》一书中,把葛洪所说麻姑是江西建昌人(今为抚州市),改为山东牟州(牟平)人,把麻姑看成是诞生于昆嵛山的真实人物。

牟平最早的地方史志——明嘉靖《宁海州志》中记载:麻姑,宋胡若记云:“世传麻姑修炼于姑余山。又云,唐帝时,麻姑尝赴禁苑。上异其语 ,遣中使即其所居而访之,至则姑已仙去。今尚有骨在焉,红润有异,乃知姑之始得道,果在此也。”

清同治《宁海州志》亦载:“大昆嵛在宁海麻姑修道处。金朝散大夫国偁记曰:‘昆嵛者,麻姑洞天也,诸山绵亘相属,秀异峭拔,为东方冠。’”又“姑余山为昆嵛之北峰,《齐乘》曰昔麻姑于此修炼,遗迹尚存,因名姑余。有虚渺真人石龛。宋重和元年勅建及麻姑梳妆阁,麻姑大仙冢,上岩有碧霞元君。”

麻姑信仰发端于昆嵛山与胶东地区古代的仙道文化繁荣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年濒海地区的神仙文化最为发达、方术奇异之士最多、神仙传说也最神奇。这种神仙传说文化的最典型的两种表现形态,一是海上三仙山传说,二是八主崇祀信仰。他们有着共同的学术思想渊源——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理论的广泛传播与神仙传说的风靡,以及八主崇祀的盛大热闹互为因果、相互交融,共同推进半岛神仙文化的繁盛。

可以说,麻姑传说和信仰的诞生,是当时社会历史、道家思想、特殊的地域文化等多方因素合力作用、孕育滋养的必然结果。

六、唐宋诗歌中的麻姑

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化最开放、诗词最繁盛的时期,麻姑文化的影响也不仅仅局限于道教信仰层面,“沧海桑田”、“大海扬尘”、“蓬莱清浅”等典故的影响随之扩大到文学领域上,逐渐形成一种文学上的意象,并通过书法、诗歌、绘画等形式表现出来。

《望麻姑山》鲍溶

幽人往往怀麻姑,浮世悠悠仙景殊。

自从青鸟不堪使,更得蓬莱消息无。

《古有所思》李白

我思仙人乃在东海之东隅。海寒多天风,白波连山倒蓬壶。长鲸喷涌不可涉,抚心茫茫泪如珠。西来青鸟东飞去,愿寄一书谢麻姑。

《东洛货丹》许学士

三千功满去升天,一住人间数百年。

华表他时却归日,沧溟应恐变桑田。

《谒山》李商隐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读韩杜集》杜牧

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

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

《夜大雪歌》陆游

风吹雪飞万里飘,三更蔌蔌呜窗纸。

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

七、昆嵛山中的麻姑遗址遗迹

1)麻姑梳妆阁:据清同治《宁海州志》载:“麻姑梳妆阁碑:碑在昆嵛麻姑殿西南峰,有石龛曰梳妆阁,阁旁碑高四尺,宽一尺六寸,石多剥泐,疑是唐宋创建也,篆精妙有古法。”史籍中称“只一‘虚’字可辨,额篆文曰:‘兴修虚妙真人碑记’八字尚完好”该石龛及碑在文革时期遭毁,今不复见。

2)麻姑大仙塚:清同治《宁海州志》载:“汉麻姑塚在姑余山,塚由地坎以石砌成,其中空无所有,塚后垒石龛一座,高约一丈,中坐麻姑石像,龛门嵌以方石,中留方孔,旁镌文字,其可辨认者,有横书‘虚渺真人仙楼’六字”。汉代麻姑塚及石龛亦在文革中遭毁坏,今已不存,在遗址处所存塚后石龛及小庙内麻姑坐像为近几十年间重修。

3)姑余大仙并翻修殿碑:俗称姑余大仙碑。碑文中记载了公元979年(宋太平兴国四年),麻姑观主王守缘率领众多师妹,在众多功德主的襄助之下,重修姑余大仙殿宇及塑像的过程。这是姑余山现存最早的一通古碑,十分珍贵。

4)麻姑仙堂:即今姑余山岳姑殿,亦称碧霞元君祠,据《牟平县志》记载可知,在唐光华年间(898901)麻姑仙堂进行过一次重修,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也是有记载最早的麻姑建筑重修。

5)显异观:宋政和六年(1116),宋徽宗大兴道教,敕封麻姑为虚妙真人,仅隔了两年,即重和元年(1118),又赐额显异观,这说明显异观是在宋徽宗时代获得观额的,也标志着昆嵛山的麻姑崇祀获得了政府的认可和重视。姑余山显异观旧址今仅存房屋基址。

    (6)古籍中记载的麻姑梳妆阁碑、唐臣遗骸碣、宋元丰碑等若干与麻姑历史文化有关的碑石,现已无觅,不知所踪。

八、元、明、清、民国时期昆嵛山麻姑信仰的演变

姑余山上的碑石资料中,金元时期几乎不见,所以目前无从推知此时期麻姑文化的演变情况,有学者认为山上的岳姑殿是这一时期全真道士把姑余大仙殿中的麻姑像拆毁,改为崇祀碧霞元君的岳姑殿。目前尚无确切证据证明岳姑殿的始创年代和其中沿革的真实原因,但从姑余山所遗存的碑刻资料来看,麻姑信仰至明代开始转为祀泰山之神碧霞元君岳姑信仰当无异议。从姑余山目前所残留的遗迹来分析,虽然后来的岳姑取代了麻姑,但麻姑的大部分遗迹仍然得以保留。当岳姑香火日胜一日,麻姑仙堂则失修坍塌,后世瞻拜者只知有岳姑而不知有麻姑,姑余山峰也被当地人称为岳姑顶。

目前所能搜集到的碑刻资料中,属于明代的有六通,在这些资料中,只有一块残碑的碑文中提到麻姑殿,其它所有的碑文记载的都是碧霞元君岳姑。所以我们可以断定,自明代开始,姑余山上所崇祀神祗为泰山碧霞元君。从时间分布的区间跨度看,自1427年至1637年,共长达210年;从所记载的内容来看,均为民间的岳姑崇祀活动;从其组织程度上看,进香均以香会、香社会的名义进行。从碑文记载的内容上看,其中的组织结构清晰,职责分工明确,井然有序,根据碑文记载的人员数量,有几个香会组织的人员规模均超过百人。从所涉及的范围看,均在昆嵛山周围方圆百里之内。据此我们可以判断,姑余山的岳姑崇祀活动在进入明代后,就已经非常普及,而且已经渗透到昆嵛山地区一般民众的日常精神活动中。

岳姑殿现存的清代碑石共计九通,时间跨度从1667年到1869年,共计203年,其中尤以康熙年间的居多,这说明自明代开始的岳姑信仰,至清初仍然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并随着康熙年间社会环境的逐渐稳定,经济文化的发展得以不断壮大。但与麻姑有关的建筑及崇祀活动一直若隐若现,不绝如缕。崇祀活动的组织形式仍然延续明代的香会、香社会形式为主,但人员的组成方式却显得更多样化。从明代单一的以村为单位的活动形式,演进至以各村联合、不同阶层、不同族群、不同性别独立组织参入的方式。其中政府官吏作为主要的组织者参入其中,反映了岳姑信仰在社会政治层面上的渗透和影响。

山下坡里庙的始建年代为公元1277年(大元至元丁丑),是目前昆嵛山地区现存最早、保存也最完整的庙宇。

民国时期,山上岳姑殿的住持是一个叫丛诚仁的龙门派道士,山下坡里庙的住持则是一个叫孙高起的龙门派道士。山上岳姑殿道长的辈分比同在山下坡里庙道长的辈分要高出两三个字辈。

民国时期,姑余山除了延续宗教活动外,又增加了大型庙会活动,一年一度的岳姑殿庙会成为昆嵛山周围最大的物资交易市场和文化展演舞台,其交易持续时间之长(时间可达半个月)、所涉范围之广(北达海参崴)、参入人数之多(数千人),各种民俗展演内容之丰富,都是昆嵛山地区所罕见的。

九、咏姑余山诗词选

《游姑余山二首》吴肇煌(清代江都人)

(一)

闻说姑余胜,同游物外身。云中穿径客,天半上山人。

路僻犬声急,林深鸟语频。征衣沾雨湿,到此拂清尘。

(二)

四望崎岖路,烟光逼眼迷。桥危人不渡,风急马频嘶。

翠色峰千仞,清流水满溪。登临心共适,身与碧云齐。


《游姑余山二首》吕肇龄(清代文登人)

(一)

拟买青山住,萧萧策杖行。到来尘滤涤,直觉道心清。

洞古云张盖,花间鸟唤名。寂寥人境外,风动阁铃声。

(二)

胜地元幽绝,徘徊薄暮时。晚烟迷大壑,残照入清池。

山静钟鸣远,林深月上迟。奚奴引归路,筋力不知疲。


《再游姑余山》吕肇龄(清代文登人)

看山比读书,知新在温故。旧游十年前,犹记登临路。

迮磴霜华濡,风吟红叶树。悬溜下层崖,吼如奔雷怒。

微径一以折,岩深谷盘互。迤逦造禅宫,钟梵云中度。

仙洞豁谽呀,峭石屹森布。遥遥望海亭。溟蒙积烟雾。

天高万象殊,地迥百灵赴。心神所应接,尘梦恍已悟。

昔来何草草,今兹领异趣。乃知探奇者,名山屡振步。

君看苏子瞻,前后赤壁赋。


《麻姑洞两首》赵子辕(清代举人、牟平人)

(一)

初雨灵风不夜天,洗头盆子玉池泉。山中猿鹤无秦汉,洞里沧桑阅海田。

久驻红霞犹举手,重来青鹊更经年。昆嵛那似昆仑好,一曲云谣浪许传。

(二)

海上空来徐市船,天台无路漫云烟。探胸若许收双佩,搔背何辞著一鞭。

巫峡有人真入梦,秦楼当日暂游仙。须知不是为金粟,清浅蓬莱又几年。


《暮春游姑余山诗三首》方根本(清代学者、桐城人)

(一)

不识此山路,凌空直到天。高林崖半立,峭壁雨中悬。

数歇破苔藓,几回穿经烟。钟声上方动,遥叩白云边。

(二)

一室开幽处,僧廊夜坐闲。案留千顷月,窗纳四围山。

所得烟霞外,安知人世间。林风动清听,万响落松关。

(三)

选石坐清晓,登临思不穷。鸟喧深涧里,人影乱流中。

风漱水声急,烟浮山气空。昆嵛佳胜地,清兴更谁问。

《游姑余山五首次韵》王一夔(清代文登知县、大兴人)

(一)

望望崇山顶,登登直到天。风从崖畔起,人在雾中悬。

乱草扪危石,疏林横断烟。悠然清磬响,知是翠微边。

(二)

石磴蹑层观,森森万木阴。晦明幽壑态,去往白云心。

寂寂壶天迥,悠悠莲海深。麻姑不可接,证果向谁寻?

(三)

幽轩堪暂憩,凭栏意何闲。下视真无地,举头但见山。

蟾光掩映里,夜色浅深间。万籁时俱寂,清风叩竹关。

(四)

古树插青宵,盘根岁月牢。阶前留阴阔,殿角拂云高。

夜雨鸣天籁,晨风听海涛。斯游当溽暑,选石坐挥毫。

(五)

步出层台上,迷离目欲穷。水渲绝涧下,村隐晓烟中。

谷暗云生岫,松阴露滴空。探幽偕胜侣,吟眺兴相同。


《姑余山绝句》王一贯(清代学者、大兴人)

枕石听松涛,白云复其顶。俯石汲流泉,白云复在岭。


《岳姑殿》毕尔瑄(清代学者)

胜地灵祗不记年,良臣香火集云巅;层峰浮翠环开嶂,老树含青静悟禅。

日映半空花簇锦,风生上界柳摇烟;衔杯藉草饶幽兴,冉冉奇芬灿海天。


《题麻真人观》王重阳(全真教祖师)

躬参真圣望昆嵛,峦影岚光锁太虚。秀气锐招闲客至,害风堪与彩云居。

黄金铸就真灵性,白玉装成旧始初。休说终南山色好,神仙何处不如如。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国家级森林公园 | 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 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关于我们

电话:0535-4693307 / 0535-4693388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昆嵛山国家森林公园

  • 海上仙山之祖昆嵛山

Powered by 烟台简单网络 2011-2021 烟台网站建设公司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