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04-08点击量:7628信息来源:原创
林是林业生产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林场工作的重点。在一段时间内,混交林造林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新中国建立以来,全场共造林3866.7公顷。
1950~1960年,主要是引种少量的杉木、落叶松、红松、黄菠萝、乌桕等树种进行试种。
20世纪60~80年代,由于赤松遭受松毛虫、松干蚧危害,全山赤松出现小范围或成片濒死和死亡现象,迫使全场进行林分改建,从而形成大规模的整地造林高潮。林场领导高度重视,全体职工总动员,并雇请大批民工进山造林,对宜林地、采伐迹地,根据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坡度、不同土壤条件,逐夼、逐片合理安排和搭配树种、林种。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保证造林质量,制定了“定地片、定树种、定数量、定质量、定报酬”的责任制,由领导、技术人员、工人组成三结合领导小组,负责督导和检查验收,成效显著。截止1980年,全山造林基本结束。场部因势利导,随即转入幼林及中龄林的管理阶段,为昆嵛山现在的林种、林相及林貌,奠定了基础。
造林密度 1960年以前,造林密度较大,针叶树(包括杉木)每亩666株,阔叶树每亩333~444株。
1960年以后,针叶树每亩444~600株,阔叶树每亩222~333株。
1970年以后,根据经营条件与密度、材种与密度、树种与密度、立地条件与密度的关系,确定四种类型:
生长快、立地条件好,每亩75~111株(3×3米或3×2米)
生长快、立地条件差,每亩111~167株(3×2米或2×2米)
生长较慢、立地条件好,每亩167~222株(2×2米或2×1.5米)
生长较慢、立地条件差,每亩333株(2×1米)。
造林方法1970年以前,大部分为人工植苗造林(如麻栎),虽然强调适地适树,但纯林较多。
1970年以后,开始重视适地适树和营造混交林。混交方法强调根据立地条件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采用不规则地块状混交为主,其次有针阔混交(水杉×白榆),针针混交(水杉×落叶松),乔灌混交(楸树×棉槐)和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混交(落叶松×黑松)等。
在大面积改建阶段,曾作出“一造一条夼,一造一座山”的规划,再根据这个规划合理安排树种。
造林时间 1970年以前,针叶树一般在雨季造林,阔叶林以冬季造林为主,春季为副。直播造林多在春季。
1970年以后,除杉木采用雨季造林外,其他树种一般在春季造林。高山冬季因冻害严重改为春季,但圃地和造林地高差大,气候差异明显,为解决苗木在圃已萌芽而高山还封冻的矛盾,一般都在秋季起苗搬到高山造林地片内假植,待春季解冻后造林。低山一般采用早春造林,特别是黑松,多用一年生苗,解冻即造林。成活率正常年份均达90%以上。
1975年以前较长时间内,往往秋季起苗、春季造林,为的是解决苗圃地春天播种用地的矛盾。实践证明,不少树种假植再好也易失水枯稍。1975年以后,强调随起苗随造林,特别是耐寒性较差的树种。
提高造林质量的技术措施
1、苗木分级:起苗时,剔除病苗、虫害严重苗和劈根、伤根较重及针叶树无顶芽苗;一般分两级,细弱苗木拣出作二级苗。黑松苗不分级不移植。有时因造林苗木充足,拣出移植苗内的超级苗造林,如落叶松、赤杨等。
2、包装运输:坚持随起随运随造林的原则,如遇运输不便时,对起出的苗木及时假植。运输途中全部覆盖,进山搬运,一般用湿麻袋包裹或放进水桶内,运到林地及时假植。造林时严禁撒苗,做到从水桶或包内取一棵栽一棵,减少风吹日晒,提高成活率。
3、假植:临时性假植,严格做到培好土;较长时间假植,要把苗木放开把、薄薄摆、浇足水、培好土。
4、打泥浆:凡在气候干燥、运距较远的情况下,要将苗木根部打泥浆。
5、苗根施药:1970年以前不施药。1970年以后,幼林树木根系被蛴螬啃咬严重,较重地片可达40%以上。用100倍滴滴涕乳剂或6%的六六六蘸苗根,有一定效果。
6、改造客土:随着经营水平提高,1975年以后重点地片的改建,如三林区房后山坡的火炬松,长夼的火炬松和各林区公路两旁的石砌水平阶,由于土质差和土量少,都进行改地客土造林。
7、截干和萌芽更新,只对刺槐和杉木采用。山地刺槐,1975~1978年全采用截干造林。
1974年山东农学院程跻云教授来函提出杉木萌芽更新,林场于1975、1978年分别在西小沟和老徐南山进行试验和成片进行,效果较好。
8、补植:根据造林规模,一般在造林第二年进行补植。
9、大苗移植:早期移植大苗只限于四旁、零星少量树木。1966年在造林苗木不足的情况下,用落叶松高2米以上的大苗,造林获得成功。此后,每年都把移植大苗做为造林项目之一。其要领为:尽可能带足土、少伤根、浇足水、培好土。
10、调查设计:1949年前后,由技术员根据宜林地分布情况、立地条件,把造林工作分到工作站和各分场,再由工作站和分场落实到地片。
1959年后,技术人员增加,整地造林走向正规化。特别是1975年后,每年整地面积先由各林区提出方案,场部生产科、技术科逐个林区逐片落实,根据立地条件确定整地规格、标准要求、面积,全场平衡后,计划下达林区。场部根据各林区上年整地面积,现有苗木种类,协同林区领导、技术员,本着适地适林的原则,合理安排树种,任务落实后,由林区组织实施。
社会造林 发动学校师生、机关干部、解放军参与造林。
规模较大的两次是:
1956年,文登专署指派曲元显等人在昆嵛、牟平两县组织1000名团员青年,在昆嵛山林场
召开青年积极分子造林大会,造林2000公顷。
1980~1981年,驻军54723部队官兵为昆嵛山林场植树80万棵,命此林为“八一林”。
1981年6月昆嵛山林场在无染寺南山立碑纪念。
1953~2014年造林面积统计表
单位:公顷
年 度 |
造林面积 |
年 度 |
造林面积 |
1953 |
121.33 |
1981 |
225.47 |
1954 |
87.00 |
1982 |
66.71 |
1955 |
131.33 |
1983 |
101.13 |
1956 |
152.93 |
1984 |
65.2 |
1957 |
265.67 |
1985 |
43.8 |
1958 |
58.99 |
1986 |
48 |
1959 |
79.00 |
1987 |
30.2 |
1960 |
118.48 |
1988 |
42.1 |
1961 |
57.20 |
1989 |
20.5 |
1962 |
40.07 |
1990 |
23.2 |
1963 |
120.00 |
1991 |
4.1 |
1964 |
47.84 |
1992 |
15 |
1965 |
59.97 |
1993 |
11 |
1966 |
194.92 |
1994 |
— |
1967 |
200.00 |
1995 |
23.1 |
1968 |
94.20 |
1996 |
3.8 |
1969 |
73.33 |
1997 |
5.2 |
1970 |
73.07 |
1998 |
— |
1971 |
63.80 |
1999 |
— |
1972 |
68.67 |
2000 |
— |
1973 |
73.73 |
2001 |
— |
1974 |
96.07 |
2002 |
— |
1975 |
54.00 |
2003 |
— |
1976 |
88.53 |
2004 |
— |
1977 |
340.00 |
2005 |
— |
1978 |
206.67 |
2006 |
— |
1979 |
202.00 |
2007 |
2.5 |
1980 |
243.47 |
2008 |
1.5 |
2009 |
— |
2010 |
— |
2011 |
133.3 |
2012 |
69.6 |
2013 |
79.27 |
2014 |
— |